当2025年被业界加冕为“超速充电技术的曙光之年”,快充与超充技术如同破晓的曙光,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有效驱散了电动汽车续航焦虑的阴霾。然而,在这一技术革命的背后,一股隐忧的暗流悄然涌动,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消费者们惊喜地发现充电速度显著提升的同时,却也不得不面对电池寿命可能因此大打折扣的残酷现实。加之电池更换成本的高昂,使得人们在享受快充与超充技术带来的便利时,心中充满了矛盾与纠结。
蔚来汽车的领航者李斌,在2025年上海车展的一次访谈中坦诚地指出,在频繁使用超快充技术的情境下,电池能否经受住8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考验,目前仍是一个待解的谜题。这一席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业界与消费者之间的热烈探讨。
众多电动汽车车主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尽管他们对于超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具体影响知之甚少,但直觉告诉他们,超快充无疑会加速电池的老化进程。来自北京的张峰车主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咨询过更换车载电池的费用,得知这一价格几乎相当于新车价格的一半,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不知是该选择更换电池还是干脆购买新车。
与张峰有着相似担忧的还有网约车司机黄师傅。他坦言,超快充的确为他这样的网约车司机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但与此同时,电池衰减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一项调查显示,日均行驶里程超过100公里的网约车司机中,超快充的使用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车辆的车载动力电池在短短两年内,健康度便从新车的100%骤降至85%。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卢炽华教授从行业主流技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可达3000至5000次,而三元锂电池的循环寿命也能达到2000次以上。然而,频繁地使用超快充技术会显著缩短电池的寿命。实验数据表明,一辆两年车龄且快充次数超过100次的纯电动汽车,其电池健康度已降至大约85%,并且衰减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在电池质保方面,尽管国家规定新能源车企必须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期,但部分车企的质保政策却暗藏玄机。一些品牌将超快充次数过多或使用年限过长的车辆排除在长期质保的范围之外,从而筑起了一道质保的“高墙”。另一些品牌虽然宣称提供“终身质保”,但其中并不包含“终身免费换电”,且质保范围仅限于产品质量问题,并不涵盖电池的正常衰减。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行业与企业正在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一方面,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保护电池,如采用先进的水冷板集成设计、新型电解液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以降低快充对电池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智能超充桩也在持续优化充电过程,通过精准的电流调控来减轻对电池的损伤。 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的其鲁教授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他呼吁车主们应科学、合理地使用超快充技术,将使用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避免在电量过低或过高时进行充电。同时,他还建议车企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专家们还提出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推动车企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的建议。例如,采用电池租赁模式来降低用户对电池质保的敏感度,并促使企业不断提升快充技术的成熟度。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李明副院长则认为,构建“技术保障-科学使用-政策引导”的平衡体系是解决超快充技术带来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技术层面,需要打造智能快充的防护网络;在用户层面,需要建立场景化的充电认知体系;在政策层面,则需要明确快充质保的边界并出台相关的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超速充电技术带来的便捷的同时,确保电动汽车电池的寿命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