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增程式电动车凭借其续航能力、灵活的补能方式以及低廉的使用成本,逐渐从边缘地位跻身至市场主流。然而,随着增程式电动车的日益走俏,市场上涌现出众多配备“大容量电池”的车型,其纯电续航里程甚至可达300-400公里,与部分入门级纯电动车型不相上下。这种趋势引发人们深思:增程式电动车真的需要如此巨大的电池容量吗?
为何车企纷纷增大增程式电动车电池容量?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迫切需求。据统计,超过90%的增程式电动车用户在日常出行中选择纯电优先模式,即将增程式电动车当作纯电动车来使用。然而,过去较短的纯电续航里程导致用户需要频繁充电,成为了一大痛点。因此,对于车企而言,当前增程式电动车技术优化的重点已从单纯提高发动机燃油效率转变为延长纯电续航里程。
随着2025年的到来,众多车企纷纷推出了配备大容量电池的增程式电动车型。例如,小鹏汽车计划年内推出的小鹏G6增程版,拥有43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并支持800V快充技术;智己汽车则发布了基于66kWh钠锂混动电池打造的超级增程系统,其CLTC纯电续航里程可达450公里。显然,400多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已足以覆盖95%的日常出行场景,即使进行长途旅行,也可通过加油迅速补能。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新能源汽车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的背景下,续航里程成为了最直观、最具吸引力的产品卖点。特别是在增程式电动车市场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更大的电池容量和更长的纯电续航里程能够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对销售业绩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这种“数字游戏”导致车企陷入了一场关于纯电续航里程的军备竞赛,即使明知大多数用户可能并不需要如此巨大的电池容量,也不得不跟随市场趋势。
那么,增程式电动车是否真的有必要搭载大容量电池呢?
从日常使用的角度来看,电池容量越大,纯电续航里程自然越长,这无疑能够进一步拓展电驱出行的范围。有观点认为,更大的电池容量意味着更少的充电次数和更灵活的使用体验。对于增程式电动车用户而言,即使平时无法充分利用超长的纯电续航里程,但心理上往往倾向于“多多益善”。
此外,支持增程式电动车搭载大容量电池的观点还认为这样可以降低用车成本。电池容量越大,以低成本电力驱动的比例就越高。以北京市为例,家用充电桩的电费远低于燃油价格。因此,在纯电模式下行驶的能源成本远低于燃油模式。
然而,这种算法却忽略了电池本身的成本。尽管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正在下降,但每增加一度电容量,成本仍需增加数百甚至上千元,这笔费用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以某款增程式电动车为例,在配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电池容量更大的车型售价要高出数万元。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新车定价过高,无疑将严重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这或许正是某些知名品牌并未急于推出大容量电池车型的原因。
实际上,对于“增程式电动车是否必要装大容量电池”这一话题,社会舆论普遍存在的质疑是:如果消费者真的钟情于纯电动车的行驶平顺性和长续航能力,为何不直接选择购买纯电动车呢?目前,主流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已经普遍达到500-700公里,完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出行需求,而且购车成本也低于同级别的增程式电动车型。尽管增程式电动车在市场上表现出色、受众广泛,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解决里程焦虑问题,而非替代纯电动车。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增程式电动车的纯电续航超过400公里时,它与插电混动车型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反而失去了“以电为主、油为辅”的技术特色。
另外,增大电池容量所带来的空间占用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增程式电动车需要同时容纳电池组和燃油系统,其空间利用率本就面临挑战。电池容量的增加意味着要么牺牲乘坐空间或储物空间,要么加大整车尺寸。此前,某款车型在改款时增大了电池容量,结果导致后备厢容积大幅减少,引发了众多用户的不满。
从社会资源角度来看,大容量电池的增程式电动车还可能加剧充电基础设施的压力。按照最初的设想,增程式电动车主要通过加油进行补能,对充电桩的依赖程度较低。然而,在配备了大容量电池后,单次充电时间有所延长,从而增加了占用充电桩的时间。随着保有量的不断累积,势必会加剧充电桩的紧张状况。此外,在长途出行场景下,拥有大容量电池的增程式电动车车主可能会更倾向于在服务区充电补能而非加油,这将进一步加剧原本就紧张的充电资源状况,特别是在节假日等高峰时段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回顾历史,早期的增程式电动车如雪佛兰Volt和理想ONE等,其纯电续航里程相对较短,主要满足城市内短距离出行需求。 对于长途旅行,增程车可通过启动发动机来延伸行驶里程,这是其独特之处。从技术层面解析,增程车的魅力在于其“平衡”艺术——平日里依赖电力驱动,节省成本且环保;而在必要时,则可切换至燃油模式,以此消解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然而,若盲目追求大容量电池,可能会让增程车失去其本色,变得既非纯粹电动车,也非传统燃油车。
值得注意的是,电池容量的过度增大,对消费者而言可能成为一种潜在负担。这不仅意味着未来需要承担更高的电池维护和更换费用,同时也可能增加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尽管车企通常会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电池质量保证,但质保期结束后,电池性能衰减或故障所带来的额外费用,仍是消费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环保层面,我们不能忽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每生产1kWh的动力电池,大约需要耗费15-20kg的锂资源,并会排放80-100kg的二氧化碳。因此,在没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过度追求电池容量,显然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初衷背道而驰。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的研究也显示,对于日常行驶里程在50公里以内的用户而言,电池容量超过25kWh后,其生命周期内的环保效益将逐渐降低。
那么,增程车的电池容量应如何界定呢?行业内的专家普遍认为,能够满足90%用户单日出行需求的纯电续航能力就已经足够了。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大数据分析,这个纯电续航能力大约在150-200公里之间(CLTC工况)。超出这个范围,增加电池容量的边际效益会大幅下降。
从根本上说,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应当紧密围绕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市场研究显示,大部分私家车的单日行驶里程并不长,90%不超过100公里,95%不超过150公里。因此,设计能够满足这些日常出行需求的电池容量,并配合高效的增程系统,或许是增程车最为合理的配置方案。在纯电续航能力上,“够用”往往比“更多”更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增程车作为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选择,其核心价值在于在环保、便利和经济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电池容量的增加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范围,而不是陷入无意义的参数竞争。展望未来,随着充电设施的完善和电池技术的进步,增程车有望找到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为用户提供一种真正“恰到好处”的电动出行体验。